儘管理論作曲主修與應用音樂的考試準備上,約有一半的科目是重疊的,音樂系課理論作曲的課程規劃在樂器學、管弦樂法、樂曲分析、和聲學等都對於應用音樂創作有幫助,又加上理論作曲錄取率比應用音樂高,因此想念應用音樂的同學,的確可以考慮將理論作曲當作備案。然而樂系理論作曲的課程規劃中,一對一的主修課最後在畢業音樂會時所要求學生做的作品風格,仍是實驗派前衛音樂、無調性音樂為主,也就是大學四年、或碩士班兩年的作品,會需要在畢業音樂會中呈現出來,供 3~4 位理論作曲教授來做考評,因此畢業音樂會的風格不可能依照考生自己的喜好隨意改變。
理論作曲教科書所推崇的無調性音樂大師荀白克的作品
受到許多理論作曲音樂系教授所推崇的當代實驗音樂大師 Hosokawa 的作品
想藉由考理論作曲來取代應用音樂主修的同學,由於畢業音樂會的要求不同,仍必須花許多額外時間去瞭解應用音樂、數位音樂的創作方法與技術,加上一般音樂系的在應用音樂方面的資源非常少,無論軟硬體、師資都不足,若自己的主修老師又反對學生接觸應用音樂,那麼學生本身也會比較辛苦去面對來自於保守派理論作曲老師的要求,因此師生之間對於音樂創作上的理念常容易起衝突,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甚至曾有發生過理論作曲組學生的畢業音樂會創作風格不符合學校要求的實驗音樂的情形,導致家長也加入與師長互相攻訐的狀況發生。對於志趣在應用音樂創作的考生而言,考理論作曲僅能當作備案,這只是不得以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不應是發現應用音樂比較難考,要準備的東西也多,就改以理論作曲為應付,畢竟進了理論作曲主修後,仍須承擔未來該音樂系師長們對於音樂創作風格的壓力、以及應用音樂學習資源匱乏的問題。一般坊間理論作曲主修畢業且本身不創作數位應用音樂、又無業界經驗的師資,常會誤導想報考應用音樂的考生改報考理論作曲,其實是因為他們所學有限,又怕失掉學生,因此就會傳遞錯誤的觀念給想報考應用音樂創作的學生,要他們乾脆報考理論作曲。本中心專業師資的看法,對於應用音樂創作有興趣者,仍應以應用音樂創作相關的學校為首選,理論作曲考試當作備案就好,採用反客為主的考試策略之考生,未來仍必須要有承擔不愉悅的學習經驗之心理準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