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日 星期一

和聲學的技術,你真的學通了嗎?

和聲學、樂曲分析可以說是音樂系的課程中,對於作曲主修者最有用的一項課程,也是許多非作曲主修的樂器演奏者在追求更高的學位時,必經的學習途徑。對於許多學過和聲學、沒學過和聲學而有意探索和聲的奧秘者、以及曾經自己研讀過和聲學的自學者,若有心致力於創作的學習,都有必要再重新檢視自己的和聲學能力是否足夠,是否真正學到了和聲學的精神與要義。在和聲的學習上最大的障礙往往來自於學習者在初次學習時沒有得到合適的老師指導,學和聲半通未通卻不自覺,其後僅留下錯觀念與學習態度。外科系的學生常以為和聲學自己看就通了,有的甚至沒寫過和聲題目,使得和聲學淪為一種死記得法則。也有一些人是學過一些爵士和聲,就以為通曉了和聲的運用,然而爵士和聲的書籍對於對於線條的處理、和弦的底層結構多半較少提及,或者有提及卻被學習者忽略,而過度偏向於縱向的和聲色彩,無法適用於多數音樂風格的創作中。本科系的同學則又常以為死背過所有的法則,就表示和聲學已經學完,不用再研究名家的譜例,也使得其對於和聲與情感之間的連結,無法藉由分析名家譜例來建立和聲經驗。這些錯誤的學習態度,都導致學習者無法再增進其和聲運用的能力,是非常可惜的。

和聲學其實是一門精深的學問,對於學習創作的人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和聲的能力,然而和聲的能力絕非紙上談兵,而是藉助於長期的實務訓練、樂曲分析、創作過程、鍵盤即興練習,才能真正瞭解和聲學該如何應用。坦白說,筆者的音樂系大學部作曲學生、甚至碩士班作曲的學生,雖然都說學過和聲學,但寫起調性音樂的作品仍然常常會有一些和聲上的問題,無法針對自己所欲達成的創作目的使用合適的和聲。例如:使用了一些削弱和聲方向的性的和弦連接,卻沒有特別的目的要用此種手段;和聲進行與句法結構無法搭配,例如句子該結束或暫停的地方,和聲卻沒有停頓或到達的感覺;不知道如何使用經過音和弦來增加和聲的豐富性,而能不至於破壞和聲的方向性等。這些問題是包含很多細節的和聲學知識,並非一本薄薄的「X X和聲之教戰手冊」或「摘要式」的和聲書籍,就能涵蓋的內容,摘要式的和聲書籍,只傳授死的知識或片面的法則,但實際上只是讓考試的時候不會出現重大錯誤,卻無法教你運用和聲的技術於實際的音樂創作中。對於非作曲主修的學生而言,若學習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那麼使用這種摘要式的和聲學講義,可以應付低階考試,卻不等於學會了和聲學,充其量只學會了「如何不犯大錯誤而被扣分」而已;對於作曲主修者而言,若未從這些和聲的教條中看到真正的原因,則和聲寫作便無法進步,調性音樂創作上也無法因和聲學的學習而得到突破。

由於早期國內留洋的學習音樂理論的人少,資訊未開通,因此往往會把特定幾位資深老教授的和聲理論摘要視為神聖的歸鎳,經過徒子徒孫的傳播,迄今音樂班仍常用同一套系統在授課,但裡頭有許多的錯誤或斷章取義的說法,探其原因應該是早期傳回這些知識的人,外語能力不夠好所造成錯誤的訊息傳播,但經過這麼多年,這些和聲理論的死教條早應該被廢除卻仍然繼續在教學界流傳,可說是不斷地在誤人子弟。例如:「ii 不能接 I」,「I 與 IV 禁用三音重複」、「ii、iii 、vi 重複三音最佳」、「減五度絕對不可走到完全五度」等片面的、不顧及音樂前後文的教條,使得學習者貪圖便捷的公式,而忽略了各種前後文關係所應該使用的不同處理方法,也使得學過這種教條式、摘要式的和聲學習者以為自己都瞭解各個和弦的使用方法,而不願再去探究各種規則背後的音樂、音響的原因,實在非常可惜。因此建議同學們在尋找和聲學老師時,務必切忌不要去上這種摘要式的、教條式的和聲,因為每一項規則都有其背後音樂上的原因以及合適的前後文關係需要被真正瞭解,目前最好的和聲教材首推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和聲與聲部導進),這本已有中文翻譯,也是國外被譽為最完備的和聲書籍,書中有非常多的細節及極為豐富的譜例,那些靠著「摘要式和聲教條」出來進行和聲教學的中低階老師們,很少會去花時間重新研究這種進階的和聲學書籍,因此都不會去使用這種教材,且多數師資沒學過宣克理論,可能自己也看不懂這本書;而那些認為和聲學可以自己研讀的非科班生,當然更看不懂這本教材的系統性、以及更深的內涵與重點,自修研讀只是事倍功半而已。

真正的和聲學內容非常龐雜,不僅包含了縱向的和聲,也與橫向的線條、節拍的位置、句法結構等有複雜的相互關連;除了系統化的知識之外,更有許多慣用的、難以系統化整理的、可以使音樂更動人或更順暢的和聲語彙。要真正把這些知識內化成自己的技術,可說需要很多年的功夫。好比文章要寫得好,不能僅瞭解基本的文法,而是也要有對於文字、詞彙本身的一定掌控能力與熟悉度。很多人往往用看過摘要式的和聲法則後,就以為和聲學的內容僅此而已,也不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更多的細節內容,也因此往往使得寫出來的音樂無法流暢、和聲無法更豐富、無法運用和聲為音樂帶來更多的感動,對於一個音樂創作者而言,真的是非常大的損失。真正瞭解和聲重要性的人,會體認到和聲是一項需要不斷學習的技術,不僅包括被系統化、或未被系統化的技術或知識,還包括自身感受與特定的和弦連接所產生的情感連結,有了這種連結,音樂創作者才能隨心所欲按照自己想表得的情感,選用最合適的和聲進行方式,這是一種既理性又感性的一種學習歷程、或創作表現。

由於台灣的和聲啟蒙教學迄今仍常常是以一種錯誤的方式開始,而使得學習者對於和聲的學習有錯誤的認知,致使和聲能力停滯不前。因此在音樂創作的教學中,筆者反而比較偏好學習者完全沒有和聲學的學習經驗、或已經全部忘記和聲學內容的科班生重新開始學習,在音樂創作上才能更容易透過更詳盡的和聲學課程的熟悉而進步。教和聲的老師也許不少,但能力各不相同,學生所能得到的音樂能力也大不相同;這就好比教鋼琴的人不少,但老師的能力、老師可以給學生的啟發大不相同,雖然可能使用相同曲目一樣。在選作曲老師、或樂理老師時,對於這些問題必須謹慎以對,如果是立志學作曲者,和聲的理論學錯了不如不學,合適的師資要能熟悉宣克樂曲分析方法、以及對於「和聲與聲部導進」能完全掌握其核心要義,才能引領學生有效率地學習和聲理論與運用法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