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學應用音樂、配樂作曲需要學「和聲學」嗎?

不同人對於「和聲學」這門學問與內容範圍常常有不同的定義,許多流行音樂的作曲者常把和聲學定義為單純的「和弦的連接方式」;許多音樂系的學生、或為了音樂系升學考試而去上「和聲學」課程的人,則可能把他認定為「十八、十九世紀和弦連接方式」,或定義為「聖詠合唱曲的四部和聲寫作方式」,有些音樂系非作曲主修的學生,因為只會寫和聲學中的低音題(給 bass 與數字低音,讓學習者填寫上面三個聲部),就認為已經學過和聲學(因為非作曲主修的樂理考試,和聲學通常只考低音題),因此也可能認為和聲學並不難、或認為和聲學無助於作曲,只是古代人的和聲風格。其實這些講法可能都只是針對他們自己的個人學習經驗,去為一種學問下定義,然後在某種狹義的定義之下,去說明這些學問在作曲上用不上,卻可能因此讓作曲或應用音樂的年輕的初學者,也誤以為事實正是如此。實際上,和聲學是一門極為複雜而龐大的學問,不僅牽涉到單純的合弦連接方式,也牽涉到每個聲部的連接,且也涵蓋音樂內容與和弦之間的關係及其運用法則。和聲學內容有其系統化的部分,也有其應用上的各種變化之探索,因此學和聲學也猶如學語言一樣地複雜,有文法、片語、甚至也有值得記憶的優美詞句。和聲學不是一門紙上談兵的學問,而是一種需要不斷練習、操作、分析、探索、彈奏、聽音的實務技術,但多數人抓不到學習的訣竅,只把和聲學當作一種書本上的知識、或考試卷上的解題技巧,也因此產生了各種偏差的見解。由於和聲學如此複雜而廣博,所以學習者仍必須透過資深老師的引導,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並應用於音樂創作上。

和聲學與配器上的關係:
依照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這本書的定義與安排,和聲學其實不僅包含了「和弦連接的方式」,更包含了「橫向聲部導進的技術」,也藉由豐富的譜例說明了「和弦跟音樂表情、句法結構、素材運用等的關係」。學作曲的人若沒有橫向「聲部導進」的技術,則就難以寫出優秀的管弦樂作品,因為管弦樂作品非常講究線條,每個樂器聲部都有自己的橫向線條,且因為樂器的音色不同,橫向線條的任意中斷,都會造成聽覺上的不順暢;即使是鋼琴獨奏曲,伴奏聲部的線條也都具有重要的角色。在新版的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的書中,甚至特別加了一個章節,來談對位法,主要的目的在於使學習者更能了解多層次的線條之寫作技巧,可見和聲學並非只是談和弦怎麼銜接而已。如果學習者的志向只是在創作流行歌曲,那麼對於和聲學的技術之仰賴,也許就沒有那麼強烈,因為流行的編曲的音樂層次要求較低,主要的音樂聽覺焦點在人聲,所強調的音樂元素在於主旋律本身、以及節奏的動能,也因此往往只講究主旋律以及 bass 的線條,其他被強調的重要音樂元素則是節奏,以至於流行歌編曲中的弦樂或 Pad 音色,其配器的角色上已經退於背景,所以每個內聲部的連結已經不是聽覺的焦點,因為也聽不清楚,也因此許多寫流行歌的作曲者,並不一定需要高度的和聲學的聲部導進的技巧就能執行流行歌編曲,此外,流行歌編曲目前已經有自動編曲軟體可以輔助,要取代作曲家的編曲能力,其實已經不是什麼難題。然而,這不意味和聲學的訓練對流行編曲無用,和聲學的技術仍可以讓流行音樂編曲者開展更深層的音樂創作能力與和聲運用能力,而有機會使得作品更為細緻動人。從另一方面來看,倘若是寫純器樂的作品,那麼聽覺焦點又會再度落回樂器的線條,只講究高音部跟 bass 線條的寫作方式,音樂會聽起來比層次較少,也比較不是那麼動人或耐聽。以好萊塢的電影配樂為例,管弦樂仍然常常被使用到,因此只會寫流行歌的人,就會難以駕馭管弦樂的編寫。以上是從各聲部的橫向線條的寫作技術來看和聲學的重要性。

至於和弦的連接方式,在和聲學的知識體系中,提供了系統化的說明,以轉調法為例,就可以包含共同和弦轉調、共同音轉調、模進轉調、等音變化轉調等等,然而許多流行音樂的編曲或作曲者並不會轉調的方法,多半只會整段音樂直接用電腦功能移高或移低,而不會編寫調區轉換時所需要的「過渡段落」,或許因此許多流行音樂都採用「直接轉調」,而不需要複雜的轉調技巧。然而,若作曲學習者只想作流行歌曲的編曲,那麼則是忽略了音樂創作市場的主要需求,並非在流行歌編曲,而是在配樂創作,因此風格的學習上必須非常廣泛,才有生存的空間。至少在台灣,若要以作曲、編曲為業,其實需要精通各種風格與編制,不能只會流行歌曲創作或編曲,僅靠著一兩套每首歌曲都重複使用的和弦公式,永遠使用同一個調寫曲子、或只會「直接轉調」用電腦幫你直接一整段移調,而不會寫銜接的過渡段。


和聲學的學習是走向專業作曲的唯一途徑嗎?
前述已經提過如果學習者只鎖定「流行歌曲創作或編曲」,那麼技術上比較單純,對於線條的需求較少,就可以只學幾套常用的「和弦連接方式」,不一定要靠傳統的和聲學的訓練來學習。

以寫作較精緻的器樂、或管弦樂編制的遊戲配樂、影視配樂為例,若不從和聲學入手,也可以透過大量的作品分析(包含和弦分析)來了解和聲的銜接方式、轉調手法、和弦與句法結構的關係,以及和弦色彩與情感的連結等。這種透過「作品分析」的學習方式,的確會比較有趣,但不會比較省學習的時間,因為這種學習方式,由於沒有教科書的整理,會更加仰賴有經驗的老師的指導與講解,透過老師的解說來觀察作品的各種細節而讓學習者知道和聲應用的方法。此種學習方式雖然更有趣、也比較快會有成就感,又可以享受彈奏曲子的樂趣,但由於學習的歷程很容易是瑣碎的、片段化的知識,因此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學習,且必須要有一個比較務實的鍵盤練習方法,才能有效率的學習。

本中心的音樂創作課程可以由學習者自己依照需求與個人學習策略,來選擇是否按部就班系統化的學習和聲學與作品分析,或是不學和聲學而只透過大量作品分析來學習和弦連接方式及常用的聲部導進原則。兩種學習途徑都一樣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累積能力,整體而言,和聲學的學習上,相對而言比較具有系統化的特性,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卻有些吃力而枯燥。透過作品分析來學和聲,則相對會有更多的趣味,但學習者必須善於從大量作品的觀察中,歸納出一些共通的法則,才會比較有幫助。兩種學習方式都可以是殊途同歸,但並沒有相對的捷徑,且 指導的師資也高度影響學習的成效。

學完和聲學就會寫曲子了嗎?
和聲學是為了作曲打基礎,有很好的和聲學底子,就可以了解名家如何使用和聲,並可以藉此分析能力,不斷增加自己的和聲語彙,並將新吸收的名家和聲語彙加以活用,而不是只會抄襲他人的和聲而不知所以然、也不會活用。然而大部分的人學完和聲學,由於缺乏鍵盤的練習,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只會算音高與升降記號,卻無法立即在鍵盤上即興,此種不完整的和聲學習方式,會導致學習成效大打折扣,花了很多時間卻抓不到學習要領是非常可惜的。因此若上課的老師能夠適當引導學生進行鍵盤練習,把重要的概念簡化成手的動作,可以更有助於創作上的和聲使用與鍵盤上的即興。此外,學習和聲理論,卻沒有研究相關譜例,就很難了解這些和弦連接的法則跟句法結構、曲式的關聯性,則也會使和聲學的知識無助於音樂創作

本中心的和聲學課程內容與範圍:
本中心的和聲學課程便是參照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這本書,加上一些特殊的鍵盤和聲練習方法、以及補充的相關作品譜例而成,補充的譜例則不限於 18-19 世紀的藝術音樂作品,也包含了通俗音樂的相關作品,並且再加上二十世紀和聲技法的介紹、以及統整絕版書 George Rochberg 的 Chromatic Harmony 的半音和聲之範例介紹。強調鍵盤彈奏的目的在於藉由手指的運作來輔助和弦的記憶與快速反應,然而這樣的學習方法卻是一般考試為目的的和聲學課程所沒有的練習方法。

以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4th Edition 這本書的內容安排而言,分成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說明基礎樂理、和弦性質、四部寫作的通則、對位導論等。第二部分則功能和聲結構和弦,也包含了初步的轉調介紹、以及橫向聲部導進的各種細節。第三部分則著重在聲部導進的和弦。第四部分則提旋律上、節奏上的裝飾音形(例如:掛留、先現、Pedal Point 等,第五部分則強調半音和聲、大小調混用、進階的轉調技術等。第六部分則強調 19 世紀後的半音和聲。整體來說,課文的內容不僅有「和弦連接」、「聲部導進」、也有「對位法導論」、「聲部導進的和弦」、「半音和聲」,也提及「和聲與曲式的關係」,更還在附錄中提供了「鍵盤和聲」的練習範例,把跟和聲有關的該學的作曲技術,幾乎都涵蓋了。因此,雖然這本書的確談論和聲範例內容是以 18 - 19 世紀古典音樂為主,但由於有更深入的範例細節與作曲技巧說明,因此對於當代的應用音樂、配樂、流行音樂創作仍然是非常有幫助。此外,以配樂作曲家為生涯規劃而言,你能百分百確定你可以完全不需要用到 18- 19 世紀的和聲技術嗎?事實上,許多遊戲配樂,尤其是史詩戰鬥式的配樂風格,仍非常仰賴 18-19 世紀的和聲風格,你跳過學習和聲學,也等於跳過了對於 18-19 世紀的古典音樂和聲風格的深入研究,自然也少了一種風格模仿的能力。以下這首筆者作過的遊戲配樂,後半(0:40 起)的半音和聲便是仰賴 19 世紀的半音和聲技巧:


0:40 起的半音和聲,其實是一套古典和聲的公式,不屬於系統化的「功能和聲」的範圍,而是屬於「聲部導進」的結果,亦即各聲部橫向線條「偶然」相遇所產生的結果,但也被記載在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這本書中,然而一般以「考試」為目的來學和聲學的人,都不會深入到這個部分,以「考試」為教學目的老師,也不會教這些進階的和聲技術,甚至可能他們自己從這個「考試」為目標的學習體系上來,也沒有學過這些技術。換句話說,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書中,除了基本的、系統的功能和聲學之內容外,其實還有許多有趣而有效的和聲進行值得學習甚至記憶。有些樂理或作曲老師的觀念上,會認為和聲無定則,只要通曉功能和聲的概念、以及熟悉四聲部寫作的常用規則即可,沒有必要去記憶特定的和聲 pattern。筆者則比較持不同的想法,認為「功能和聲」的概念,有如基本的文法, 只懂得文法,沒有豐富的詞藻,則很難寫出文情並茂的文章。就音樂創作而言,這些詞藻可以是來自前人已經留下的有效的和聲 pattern。此外, 對於應用音樂而言,創作的效率更是一件重要的事,光靠靈感與鍵盤上笨拙的實驗、以及粗淺的和聲概念,若只是要創作出很普通的應用音樂不會有問題, 但要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會變成非常困難而耗時,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功能和聲的架構之外,有許多來自聲部導進所產生的一些非常有效的和弦連接方式, 這類特殊的和弦連接方式常會需要仰賴記憶與練習,才能成為作曲家可用的音樂詞彙之一,卻往往不在學校和聲學課程中被提及,也不在一般考試導向的和聲學課程中 。因此武斷地說「和聲學」的內容對於應用音樂、配樂等的創作「無用」,是值得商榷的。通常學生不知道怎麼應用課本中的東西,其實是因為不知道哪些內容是重點、哪些內容需要記憶、哪些內容需要多次鍵盤操作,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學而不願意花時間好好研究它,那麼走馬看花式的和聲學習方法,當然就很困難把所學的東西拿來應用


和聲學的學習需要老師引導的原因:
承上,也因為和聲學的內容非常廣、細節也多,因此更需要好的老師的引導。同樣的音樂的科目名稱,授課者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法,會大為影響學習成效,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尤其如此。然而選擇作曲老師往往比選擇鋼琴老師更為困難,鋼琴上個一兩堂課,就會知道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自己,但作曲與音樂理論需要循序漸進,光是上一兩次課,初學者往往仍然無法知道老師葫蘆理賣得什麼藥,有時可能真的得全憑運氣與緣份了,一旦跟錯了老師,要換老師也往往已失先機,為時已晚,因為不太可能再從頭重練重學,有的人也會認為是炒冷飯,更沒機會重新走過一次這樣的訓練流程。

音樂的學習往往包含太多「個人化」的經驗傳遞, 作曲或和聲的學習也是如此,並非單單靠著教科書就能學得通,練習的方法往往是很重要的關鍵,而每個老師能掌握的內容與練習方法的有效性也不相同,偏偏初學的學生往往無法真正知道老師有料還是無料,或者上過學校的大班課,才知道原來學校的內容跟一些校外個別老師授課的內容細節與教學方法差很多,因此筆者有一些舊的學生在考上碩士班、或大學部音樂系作曲組之後,雖然學校有相同科目的大班課及個別課,還願意回頭來上我這裡的課,往往就是因為經過了實際上課比較之後,得到結論是我們這裡的個別課,學習上更有效率與深度。當然也常有一些來 Learnmusic 面談的學生,只是想探聽我們怎麼幫學生準備考試或申請國外學校,然後私底下又找更便宜的老師來上同樣的科目,表面上很像很聰明,其實是因小失大,因為音樂理論的基本訓練,將深深影響日後創作的能力,過了這個打基礎的學習階段,要重新回頭大概也沒機會了。因此師生有時候真的很看緣份!找尋作曲與和聲學的師資,需要了解這幾點:

(1) 同樣是教這些課程項目,內容跟深度差很多,因此光看課程名稱或課程綱要,並無法了解實際上課的內容與方法。以音樂系或音樂班所開設的和聲學課程為例,內容往往並非為了音樂創作的學習者而設計,演奏主修者跟作曲主修者若合班上課,由於所需要的和聲學深度與細節度都不一樣,因此為了配合修課者的能力,內容通常會更為初階,鮮少進行深入的探討或細節的說明,也鮮少提及創作上的應用方法與技巧。

(2) 就算用相同的課本,優秀的老師老師會知道如何用這些基本教材來進行深入講解,也會延伸說明如何結合書上的理論落實到真實的寫作中。

(3) 好的和聲學老師會分享許多實際的應用範例與實作技巧,由於這個部分也涉及老師個人多年的經驗,甚至有時並非系統化的教科書知識卻又是極為有效作曲技巧

(4) 優秀的音樂理論教師需要有廣博而深入的音樂理論知識,也需要有豐富的音樂創作經驗與教學經驗,才能更精確的將這些理論解釋得更透徹。然而,一個優秀的作曲家卻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作曲老師,因為若沒辦有辦法把作曲技巧、和聲技巧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學生仍很難有效率的學習。




結論:
回到本文開頭的主題,和聲學對於應用音樂創作無用之說,其實是一種誤導,反之,系統化而深入的和聲學的學習,是訓練調性音樂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是很多人的學習方式都是紙上談兵、或是走馬看花,不去深入理解與研究、不去記憶與熟練鍵盤操作,不去深入體驗和聲色彩與情感之間的連結關係,而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和聲題庫的作答方式、或只是為了快速完成創作的作品,那麼當然無法藉由和聲學來提升作曲技巧,也不會知道怎麼應用在創作上了。當代和聲學其實在許多學者的整理下,整個學習系統在當代已經非常完善了,有的和聲學教科書也甚至納入了「二十世紀」的和聲技巧,這些技巧也在一些 John Williams 的配樂作品中出現過。然而,和聲學的學習上,往往需要一段較常的時間(一年至兩年),也需要優秀老師的引導,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與實際的運用。若不想從和聲學入手來學作曲,那麼就只能靠大量的作品分析來學和聲與作曲,所需要的時間不會比較短,且由於是非系統化的學習方式,會更加仰賴老師本身的歸納分析與解說。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