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認識「理論作曲」主修

最近有不少網友在詢問「理論作曲是否有助於流行音樂創作?」「理論作曲好不好考?」「理論作曲就業機會如何?」。筆者認為不如在此一次清楚說明。

國內音樂系的理論作曲在學甚麼?
理論作曲是國內的音樂前輩們所設定的一種結合兩個專業的主修,包含了「音樂理論」與「作曲」兩大項專業技能之學習,多半是為了確保作曲家能在音樂系所內佔一定位置,因為台灣的音樂系所規模小,想主修「作曲」的人相對來說很少,專任的音樂系老師若只教「作曲」個別課,會面臨無課可上的窘境,因此過去前輩們設法把作曲跟音樂理論綁在一起,讓作曲主修的人,可以兼教大班課,而保有在學院系統的一席之地,也因此音樂系理論作曲主修的老師,必須開設和聲、對位、樂曲分析等共同科目的課程,也需精通專為作曲學生設計的二十世紀音樂、管弦樂法、作曲個別課的課程。然而實際上,在國外「音樂理論」就是一個獨立的主修,「作曲」又是另一種主修。「作曲」主修注重創新作品,學作曲的人作的是實驗音樂,鑽研的是二十世紀藝術音樂。古代的風格寫作實際上在國外是屬於「音樂理論」主修者必學習的課程,被視為「模仿」,並不被視為創作。國內則是合併兩種主修專長為一,也因此台灣出國念相關博士的人,幾乎沒有人攻「音樂理論博士」,因為回國後會變成學術界的異類 (缺了作曲能力),因此多數人都是攻「作曲博士」並以音樂理論作為第二專長。

簡言之,國內的理論作曲主修要學的科目除了實驗音樂作曲之外,還包括作曲相關技術如管弦樂法,以及音樂理論相關科目如樂曲分析、曲式學、和聲學、對位法,其中的音樂理論雖然為音樂系所的共同科目,但理論作曲主修的人往往需要在此方面更加深入研究。國外的作曲主修則比較強調實驗音樂作曲單一的層面,但又更為深入,如電子音樂、聲音藝術、器樂創作、多媒體都可能納入作曲主修的範疇,依照各校的發展方向而有不同的重點,且並不強調傳統的調性音樂創作。


學院派的理論作曲的組別要學習的除了傳統樂理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現代音樂創作,以下為一些學院派現代音樂的例子,供非音樂科系或不瞭解理論作曲方向與內容的網友做參考:

理論作曲相關教科書推崇的無調性音樂大師荀白克的作品



當代著名現代音樂日籍作曲家 Hosokawa  的作品


當代馬來西亞著名現代音樂作曲家的作品
 


當代台灣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音樂系所教授的作品


理論作曲對於流行音樂創作有幫助嗎?
就國內大學部的「理論作曲」課程設計而言,有一半的內容是有助於流行音樂創作的,如管弦樂法、樂器學、樂曲分析、對位法等 (這些課其實也是各種音樂系樂器主修的共通必修科目或選修課),只是理論作曲主修的學生通常需要更重視這些科目,以確保自己的作曲能力能進步。然而理論作曲主修科目依照學校的要求,往往需要全心投入無調前衛音樂的創作,因此若想兼顧應用音樂,則必須花雙倍的努力,才有辦法同時顧好學校對於無調性音樂的創作要求,以及產業界真正所需要的應用音樂的相關技術與創作能力,因為國內各校音樂系,除了專門為應用音樂、流行音樂而設應用音樂系或應用音樂組之外,都沒有足夠的應用音樂相關課程與軟硬體設備,學生必須在外面找資源來學習才有辦法跨出去。因此想藉由錄取率高的理論作曲來取代錄取率低的應用音樂,比較適用於有廣博的音樂接納度、及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用功的學習者,否則學習理論作曲中的現代實驗音樂相關知識與技術,會令人覺得非常無趣。有鑒於此,本中心建議要考應用音樂的學生,仍應以應用音樂為首選,理論作曲僅作為備案。

關於國內理論作曲的課程規劃中,有些學校直接以前衛音樂為主,有些學校則是在大一、大二寫調性音樂風格寫作,包括巴洛克風格的組曲、賦格、古典風格的奏鳴曲、浪漫派的個性小品等,但大三、大四之後,則必須專注於非調性音樂的創作,這個部分雖然風格與應用音樂有異,但其實也有助於增加作曲主修者的創新能力與作曲上的思維。另外,「樂器學」的學習,可以讓作曲主修的人,不受限於數位音樂的創作,而是真的能為真實樂器創作或編曲,實際上,為真實樂器來編曲一直都有一定的市場,若不懂得「樂器學」,瞭解樂器的性能與演奏限制,那麼就沒法子寫得好,這也是為甚麼許多流行音樂的工作者,他們因為所學有限,並無法跨入為真實器樂寫作的範疇,而只會使用現成的音色庫來寫數位音樂。「管弦樂法」的學習,則是讓作曲主修者可以編寫大型管弦樂。樂曲分析的學習,可以讓作曲主修者對於各類型的音樂有較敏銳的觀察能力與模仿能力,也能透過名家的作品分析瞭解怎樣的和聲進行可以更為動人。「非調性音樂」的學習,雖然屬於學院派的風格,但可以讓學習者暫時拋開傳統和聲的束縛,而專注於材料發展、或新的音響、音色、節奏、織度的另一種練習,對於創作思考上,也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PS:和聲學、對位法、樂曲分析其實是音樂系的各種主修者的共同必修課,並非理論作曲主修的人才要修這些課,鋼琴或其他樂器主修的人也一樣要修這些理論課,只是大家修課的學習態度不同,理論作曲組的學生通常比較願意花心思在這些課程的學習上,也因此比較有機會從中獲益,但也不是每個理論作曲主修都會認真修這些課喔,還是要看個人下了多少功夫在這幾門課上。換句話說,對於一個愛玩樂、喜好閒散度日的學生而言,就算大學、碩士念了理論作曲畢業,寫了一堆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的「現代音樂」,自己沒有特別針對調性音樂主動的下功夫,那麼畢業要以調性音樂創作維生的機會微乎其微。

然而,目前非常受到喜愛的宮崎峻動畫配樂大師、韓劇「太王四神記」的配樂者久石讓 (Joe Hisaishi),本身就是學院派理論作曲出身,跟一般沒經過正統訓練的流行音樂編曲者,在音樂的豐富性上便有很大的區別。目前台灣的流行音樂多半為非作曲主修的人所把持,因此鮮少聽到那種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風格的作品,因為他們多半寫不出這種音樂,也因此格外仰賴節奏樂器,來掩飾作曲技巧之不純熟。另一個國際知名的好萊塢配樂大師 James Roy Horner 則是UCLA 畢業的作曲博士,學院派的背景使他具有實力獲得各項大獎,如電影「鐵達尼號」配樂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電影「阿凡達」配樂則獲得金球獎。另外 John Williams 也是學院派作曲出身的著名電影配樂家,知名的配樂包含「超人」、「星際大戰」、「辛德勒名單」、「朱羅紀公園」等。大陸知名的電影配樂家趙季平也是學院派的作曲家,現任西安音樂學院院長,配樂作品有電視劇「三國」、電影「霸王別姬」、「大話西遊」等。然而透過理論作曲主修,再轉應用音樂為業,這條路在台灣的就業環境而言,仍然非常漫長,缺少的是數位音樂軟硬體能力、業界的實務經驗、觀於業界音樂專案的談判、行銷等經驗等,以及缺少足夠的數位音樂作品,在影視製作成本較低的台灣將無法生存,若畢業之後還是要花一段較長的時間來做創作風格與技術轉型的調整期,許多人還沒轉型成功,就因為經濟壓力而不得不放棄以應用音樂創作為生的目標,而轉業至其他工作。

John Williams 創作的「辛德勒名單」主題曲


John Williams 創作的「超人」主題曲


久石讓創作的韓劇「太王四神記」主題曲


趙季平創作的「蘆葦蕩」為周星馳電影「大話西遊」的配樂


趙季平創作的電視劇「大秦帝國」配樂



想念應用音樂的考生,為何理論作曲只能作為不得已的備案?
常常看到一些案例是原本想報考應用音樂的考生,因為貪圖便利及較高的錄取率或國立大學的頭銜(後段的私立大學錄取率較高,國立大學還是非常競爭),而改以理論作曲來報考,導致僥倖錄取理論作曲後,卻學習意願低落的情況,本中心比較建議考生要優先按照自己的志願去學習應用音樂相關的課程,若喜歡的是應用音樂,那麼理論作曲僅當作備案為佳,畢竟兩者的方向仍有不少差異,且理論作曲所需要的學習的科目也非常繁多(多了鍵盤和聲、鍵盤轉調、現場作曲與彈奏自己的曲子、四部和聲高音題與低音題、視唱、聽寫、樂理、演奏副修等),未達低標成績,仍難進入這些科系。

儘管理論作曲主修與應用音樂的考試準備上,有一部分的科目是相關的,音樂系課理論作曲的課程規劃在樂器學、管弦樂法、樂曲分析、和聲學等都對於應用音樂創作有幫助 (這些課程除了和聲學是音樂系必修課之外,其他皆是選修課,應用音樂主修者也可以選修這些科目,並非理論作曲獨有之科目),又加上後段私立學校的理論作曲錄取率比應用音樂高,因此想念應用音樂的同學,的確可以考慮將理論作曲當作備案。然而音樂系理論作曲的課程規劃中,一對一的主修課最後在畢業音樂會時所要求學生做的作品風格,仍是實驗派前衛音樂、無調性音樂為主,也就是大學四年、或碩士班兩年的作品,會需要在畢業音樂會中呈現出來,供 3~4 位理論作曲教授來做考評,因此畢業音樂會的風格不可能依照考生自己的喜好隨意改變為流行音樂或應用音樂導向。

想藉由考理論作曲來取代應用音樂主修的同學,由於畢業音樂會的要求不同,仍必須花許多額外時間去瞭解應用音樂、數位音樂的創作方法與技術,加上一般音樂系的在應用音樂方面的資源非常少,無論軟硬體、師資都不足,若自己的主修老師又反對學生接觸應用音樂,那麼學生本身也會比較辛苦去面對來自於保守派理論作曲老師的要求,因此師生之間對於音樂創作上的理念常容易起衝突,也是非常常見的情況,甚至曾有發生過理論作曲組學生的畢業音樂會創作風格不符合學校要求的實驗音樂的情形,導致家長也加入與師長互相攻訐的狀況發生。對於志趣在應用音樂創作的考生而言,考理論作曲僅能當作備案,這只是不得以的情況下所做的選擇,不應是發現應用音樂比較難考,要準備的東西也多(其實兩者的準備工作都差不多),就改以理論作曲為應付,畢竟進了理論作曲主修後,仍須承擔未來該音樂系師長們對於音樂創作風格的壓力、以及應用音樂學習資源匱乏的問題。一般坊間理論作曲主修畢業,且本身不創作數位應用音樂、又無業界經驗的師資,常會誤導想報考應用音樂的考生改報考理論作曲,其實是因為他們所學有限,又怕失掉學生,因此就會傳遞錯誤的觀念給想報考應用音樂創作的學生,要他們乾脆報考理論作曲。本中心專業師資的看法,對於應用音樂創作有興趣者,仍應以應用音樂創作相關的學校為首選,理論作曲考試當作備案就好,採用反客為主的考試策略之考生,未來仍必須要有承擔不愉悅的學習經驗之心理準備。如果學生本身就是喜歡比較前衛而細膩的實驗音樂,那麼才該以理論作曲來報考。

另外,就非科班考生考碩士班而言,筆者更不建議原本規劃要走應用音樂、商用配樂的人改考理論作曲,因為理論作曲碩士班的課程多以實驗音樂為核心,非科班的考生在短短的兩三年內,僅能專注於實驗音樂就已經非常忙碌了,很難再有閒暇去研究商用音樂、應用音樂,因此畢業後若想轉商用音樂創作,又需再投入至少兩年至三年,如此龐大的迂迴學習歷程,對於有立即就業壓力的學習者而言,將會是非常不切實際的生涯規劃。

國內的理論作曲為何是冷門主修之一?
在筆者的那個年代,理論作曲的確有不少人學習,一方面音樂班盛行,又缺樂理、視唱聽寫師資;一方面當時各類音樂系所考試,也比現在更重視樂理,和聲、對位、樂曲分析幾乎是碩士班所有主修都必須考的科目(目前有許多學校只考樂曲分析,不再考和聲、對位)。然而,近年來隨著少子化,音樂學習的榮景不在,教學市場萎縮,學校為了搶人,紛紛降低入學的標準,樂理也越考越簡單。作曲主修者逐漸失去教學市場之下,更必須參與各種類型的創作的工作,不再是養尊處優靠視唱、聽寫、樂理升學輔導教學便能維持高收入。(照理來說,這也不是一個不好的現象,因為既然是作曲主修,本來就應該持續創作。)從另一方面來說,隨著大環境的變遷,國外的作曲系課程內容跟以往已經有很大的不同,每個學校幾乎都會有專門負責電腦音樂教學與研究的老師,也都有自己的電子音樂研究室,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輔助作曲對於音樂創作者已經成為一門很重要工具。然而,國內音樂系理論作曲的課程,幾乎二十年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也並不把「電腦音樂」視為一種重要課程,因為老一輩的老師自己都不會電腦音樂,徒子徒孫若自己沒有意識到電腦音樂的重要,出國留學也不會特別下苦工去學習。保守勢力為了繼續維持其專業在學術圈的勢力,也保障自己的徒子徒孫,因此對於「電腦音樂」納入重要必修課程始終持保留的態度,也不鼓勵自己的學生去學習電腦音樂,甚至有的老師會認為電腦音樂只是一種效果,而沒有音樂性的內容,因此可有可無。實際上,課程僵化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舊派的人不會新的東西,卻不想放棄手上的學術資源;年輕輩的學習者卻很想玩這些東西,音樂市場上也有較多應用電腦音樂的機會,這也促使保守勢力更加必須捍衛自己的學術地位與資源,而設法排擠數位音樂或電子音樂專業在音樂系的成長,僅有少數私立大學為了招生的考量,不得不順應潮流,其他公立學校音樂系的數位音樂相關課程,內容則僅限於電腦記譜的教學為主。此種局面使得台灣理論作曲的課程設計並未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較大的改變,然而隨著國內音樂班體系的逐漸瓦解、學院的工作位置要求博士以上學歷,導致許多沒有計畫念博士的理論作曲主修者,面臨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既沒有音樂班的教師職缺,更不符合大學教師的職缺,想進入應用音樂的市場,卻又不會電腦音樂或只是略懂電腦音樂的皮毛。各校課程設計上的僵化與窄化,使得學生往往到了畢業之後才知道還有好多東西沒學。由於學生們看不到就業的前景,報考的人便逐年遞減,大學入學時,通常是想念音樂卻又演奏能力不夠成為樂器主修的人,才會選擇理論作曲,則此類人的學習意願更低落。綜合以上所述,課程窄化而無推陳出新、中小學音樂班體系崩解、未能帶入科技輔助創作的專業課程、再加上學院裡頭能接受的音樂風格太過單一、過度偏重過時的課程與過多形而上的理論探討,便是促成國內理論作曲主修逐漸凋零的最大原因。台灣的音樂系的作曲學生,多半在大學部就已經磨掉了學習的興趣,會去考研究所的,頂多只是為了學位,鮮少有人真的相信創作可以為生,因此也就更加的沒有學習動力。至今年(104)年度碩士班作曲組的招不到人的狀況最為慘烈,台北以外的音樂系幾乎都招收不到理論作曲的學生,就連台北地區前三志願的音樂系,也沒人來就讀碩士班作曲組,可說是傳統的理論作曲課程規劃,已經走入了最後的死胡同,在教育部的招生員額與實際就學人數的管控之下,理論作曲的招生名額將會逐年被縮減,而被其他樂器主修取而代之。

國外的音樂院作曲系的課程規劃與國內有何不同?念國內的理論作曲主修者該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與師資選擇? 最近十五年,國外的作曲系或作曲組的課程規劃,受到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已經有非常劇烈的變動。在國外的音樂院中,作曲多半是獨立的一個系,課程多元又有趣,近年來加入了多媒體、互動科技、電子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跨界合作的相關課程,使得創作變得是非常有趣的事,念的人也非常多且多半興致勃勃,音樂會也有很多變化,聲光、影像、舞蹈都有可能加入創作中。唸完此種跨媒體的作曲學位之人,則更有機會朝向多元的發展,有的人會去當電子音樂的技術人員、有的則是鑽研跨領域的結合、有的去從事多媒體配樂、有的則從事教學、有的則從事電子音樂相關的程式設計研究。然而,國外的作曲學術界的多元生態卻很難在台灣出現,也因此往往限制了作曲在學生的眼界,在科技媒體影響力的持續擴大之下,傳統的作曲組課程安排將更難吸引作曲主修的學生投入。換言之,作曲組成為國內音樂系的冷門主修,問題不在於主修本身,而是在於課程安排與師資專長的問題,因此想念作曲的人,應該慎選主修師資,若有幸考入了音樂系所,更要慎選主修老師,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系上安排的、跟隨研究方向與專長跟自己的興趣不和的主修師資。學生應要瞭解一個音樂系的專兼任作曲主修師資有何能耐、都在做怎樣的創作,只要善用 google 便可瞭解大概,有些老師只寫器樂、有些老師則是具有跨領域專長而既能寫器樂也能寫數位音樂或電子音樂,儘管學術圈中仍然以實驗音樂為主要創作方向,但筆者認為後者由於有更多技術性的開展而更具有未來性。音樂碩士班都會允許學生自選主修老師,音樂系大學部其實多半也能自選主修老師,但為了專任老師的利益,若學生本身沒有意見,則主修課會優先排給專任老師,若學生自己主動要求選擇主修老師,則學校有時候會制訂一些限制(例如規定自選主修老師者不得中途再更換主修老師等等)來遏阻同學自己選擇,然而,個別課其實是學生自己在學分費之外,要額外繳交高額的「個別指導費」,若學生無法選擇合適自己的主修老師,其實並不合理,因此校方通常不會告知大學部的學生有選擇主修老師的權利,除非學生自己主動要求。同學若不懂得善用自己的選擇權,那麼便只是一個讓人牽著走的庸碌之輩,會更難在音樂創作的領域走出一片天。要判別某位老師是否合乎自己的創作方向與生涯規劃,其實只要把老師的名字鍵入 google 去搜尋,瞭解老師的學經歷、甚至聽到老師的線上作品,則應可清楚判別。

比較國內外關於作曲這相專業的相關學制而言,國內音樂系理論作曲主修強調的僅以實驗音樂器樂創作為課程的重點,國外的學制則不稱為理論作曲,而是稱為作曲,並將這種專業再區分成數種不同的分支,包括:實驗音樂的器樂作曲(國內的理論作曲屬於此類)、實驗音樂的電子音樂作曲(交大有相似組別,但無大學部,故規模較小)、實驗音樂的多媒體作曲(交大有相似組別,但無大學部,故規模較小)、電影配樂作曲 film scoring(輔大的應用音樂創作組比較接近這個方向)、流行歌作曲 song writing(文大、師大的流行音樂相關組別並不以創作為主要方向)、Jazz 作曲(國內無此專業)等,由於國外的音樂系所都比較大,因此無論是軟體、硬體、師資、課程內容,都相對而言較為多元與充足,故若在經濟許可的情形下,碩士班想轉念作曲的人,也不妨將出國留學作為一種可能的規劃,選擇上述其中之一作為方向,而可以不限於無調性的實驗音樂。倘若是在國內念理論作曲,由於僅重實驗音樂與理論,因此自己必須再到外面去補充學習更多學校沒法子提供的相關課程,畢業後才有機會以作曲為業。

主修 Multimedia Composition with Georg Hajdu and Manfred Stahnke in Hamburg 的德國作曲家 Alexander Schubert 的作品
http://www.alexanderschubert.net/bio.php



紐約大學(NYU)作曲系教授的 Jaime E. Oliver La Rosa 的作品,利用影像偵測技術結合即時音訊合成,來完成這個獨具創意的自製樂器與創作。
http://www.jaimeoliver.pe/bio


以最高榮譽畢業於義大利的 Conservatory “Licinio Refice” of Frosinone 音樂院,主修 Electronic Music and Multimedia Composition 的媒體作曲家 Federico Foderaro 獲獎作品,影音皆為其本人所製作與設計,透過作曲者本人的程式設計能力來達成。
https://www.federicofoderaro.com/about.html


當代理論作曲主修者應該要會的東西有哪些?
筆者認為好的作曲家或作曲主修者,在台灣這種小型的音樂市場中,還更需要多方面的能力,亦即「理論 + 器樂作曲(含調性、無調性、各種風格)+ 電腦音樂 + 鋼琴即興」都要很精。這四項專長都是相輔相成,一般器樂主修的人很難跨進來,加上念作曲的人又少,因此四項都具備的人,在職場上一定有工作機會,只是要投入的學習時間也必須更多。畢業後,可以跨足商用音樂編曲、器樂編曲、電腦音樂、也可以兼傳統的音樂理論教學、鋼琴教學(含鋼琴即興、古典鋼琴)等,其實是一種進可攻(成為專業作曲家)、退可守(成為樂理、鋼琴教師)的音樂主修,而且往往因為學的領域廣,反而可以多元經營自己的音樂事業。實際上,台灣這種小型的經濟地系,專業分工沒辦法很細,跨領域、雙專長或多專長,幾乎成為一種不得不的宿命。因此,如果有志想念理論作曲,切記要非常努力的「多元學習」。若考生本身興趣已經很確定是在應用音樂,那麼則建議直接考「應用音樂」主修,理論作曲作為備案為佳。


國內理論作曲碩士班好考嗎?
由於國內的音樂系理論作曲組原本念的人就不多,能存活到還想考研究所的更少,加上整體學術環境保守,鮮少在作曲組的課程中納入專業的應用音樂或電腦音樂課程,就技術層面而言常未顧及市場需求;另外,因為國高中音樂班逐漸式微,音樂班對於樂理、視唱聽寫的師資需求,也逐年減少,使得理論作曲組的報考人數年年遞減,甚至因此出現碩士生的音樂能力不及大學部能力的狀況,目前中南部許多學校已經停招作曲或有名額卻無人報考。全國作曲無招生困境的只有台北藝術大學、台灣師範大學。這種趨勢下,交大、東吳、市立台北教育大學、甚至台北藝術大學等,都有錄取非本科系的碩士生之紀錄,且多數學校仍然苦於招收不到學生。但相對於其他音樂創作的組別,理論作曲組要準備的科目卻比較多,因為這個主修其實是類似雙主修(理論+作曲),因此準備時間也需較長的時間。非科班的考生,實力夠便一定有機會考上,但相對於音樂學、或音樂教育而言,理論作曲的確需要較多學習的時間。就理論作曲碩士班入學考試而言,鋼琴底子好的人,找對合適的老師(有在大學任教的理論作曲老師為佳),全心準備一年半就有考上的機會;兩年的準備則是更理想的升學考試所需時間,以目前缺人的狀況,若能力在水平之上,只要多考幾間學校,考上機會不小,差別只在學校是前段(北藝、師大、國北)還是中後段的學校而已。另外,由於理論作曲在調性音樂的部分,與應用音樂創作、流行音樂創作的學習在樂理上有一半重疊之處,因此若能獲得橫跨學界、業界的作曲家師資指導,則可以同時加考數位音樂相關系所(輔大、文大、師大),增加考上的機率。

基本上,理論作曲主修者需要會很多東西才能在市場上存活,需要具備的條件是樂理(和聲、對位、樂曲分析)能力好、鋼琴演奏能力也不差、風格寫作能力強、無調性實驗音樂也能寫、另外至少要懂電腦記譜法,也因此準備功夫需下得較多。實力足夠了,作品到達一定品質,一定考得上。(很多大學主修理論作曲的學生,其實不太認真,因為他們自己都不喜歡現代音樂,也不會主動找經典樂曲來分析,使得創作能力的未能在四年中進步多少,因而在碩班考試時,除了熟悉考試系統之外,也不見得能展現一定的創作能力)。


理論作曲的出路在哪?
整體說來,理論作曲主修不是沒出路,若一路念到博士,未來可以有機會至大專院校音樂系及音樂班當專兼任老師(專任老師的工作缺額實際上非常稀少,多半是當兼課老師)。若沒有一路念到博士,那麼所需要學的相關專長有必要更寬更廣,但每項專長也都需要夠精(雖然不見得要變成國際知名、或頂尖專家)。例如有志於應用音樂創作者,理論作曲仍是一個可能的選擇,考上後,學生必須要清楚知道怎樣規劃學習目標,若只照著音樂系自己的課程安排,而不善用跨校選修的機制去修一些電腦音樂相關課程,那麼拿到便只是一張文憑而已,鮮少助於就業。若很努力的把樂理、作曲、電腦都學好又學精,則未來發展的路仍然是很寬廣的。隨著台灣越來越重視音樂的智慧財產權之下,未來媒體業若發展得宜,則數位音樂的需求也跟著增加。另外,器樂樂團的編曲一直都很缺人,接案子的機會也不少。結合科技的跨領域音樂表演,在當前的表演藝術界仍然是一個新興的領域,也受到政府一定比例的補助扶持,是很值得開發的一塊領域,但從這個方向規劃生涯者,可能必須同時培養程式設計的專長,主要為了使這些技術可以導入與產業界的結合(如互動音樂裝置設計、虛擬實境遊戲音效設計等),國外有越來越多的作曲系開始把互動科技、遊戲聲音設計(包含虛擬實境的聲音設計、電腦遊戲的互動音樂)也納入課程當中,然而國內音樂系由於規模太小,無論是現在或未來皆無法提供相關的訓練,可能需要學習者自己尋求學校之外的學習資源。此外,理論作曲碩士班畢業的同學,也常常經營國小、國中音樂班視唱、聽寫、樂理的升學輔導,只是傳統的教學市場正在因為少子化而式微,因此多元的學習與生涯規劃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音樂理論能力好、鋼琴演奏能力佳,則又可發展出另一種專長「鋼琴即興」,這種能力是許多流行鋼琴的學習者所爭相追求的能力,但師資卻很缺乏,因此也是很值得發展的一項相關專長。教學市場上,一個理論作曲者若鋼琴、樂理、電腦音樂都能教,就不怕無法生存,尤其是近年來,編曲軟體教學市場已經變得非常熱門,等於又為作曲主修者開啟了另一扇門。此外,有越來越多的媒體或廣告公司願意聘用全職的音樂創作人員,這種全職工作是樂器演奏主修者所無法勝任的工作,若作曲者自己有一定的創作能力與數位音樂技術,則有一定的獨佔性。

綜觀之,音樂系中,除了「應用音樂」主修之外,表面上看來,較有可能與台灣產業結合的主修便只有「理論作曲」主修,而大宗的兒童音樂教學市場也往往不需要鋼琴碩士家來教,因此作曲主修者要教鋼琴也不是問題,故相對於單一樂器主修者而言,作曲主修反而有可能是較多工作機會的主修科目,但這樣的說法必須是學習者本身懂得長期規劃、多元學習為前提,並要有花雙倍時間學更多應用音樂相關技術與風格的準備、以及應用科技的能力。如果本身無法承擔多元學習與勤奮學習的身心壓力(包含強化和聲學、調性寫作、數位音樂、聲音設計、樂器即興能力、音樂科技等項目),只喜歡悠閒度日者,那麼理論作曲畢業後反而可能一無是處(因為樣樣都學不夠好的機率也頗高)。


其他相關文章:


都是教作曲與相關理論,內容與方法差很多

http://learnmusic-tw.blogspot.com/2019/05/blog-post_21.html


學習編曲、配樂 vs 學習軟體操作;專業編曲家 vs 數位音樂業餘玩家

4 則留言:

Unknown 提到...

請問如果只是喜歡用吉他寫歌,但是不會彈鋼琴而想學理論作曲可以嗎?

composer 提到...

理論作曲學人人可學。若是為了考音樂研究所,但不會鋼琴,則建議報考輔大、文大流行音樂相關組別。

Unknown 提到...

你好,我想問一下,我想考上大學的理論及作曲系

本身學習鋼琴,也考了皇家音樂學院的八級鋼琴和八級樂理試。我自己會寫一點點簡單的鋼琴曲(約24個bars的那種短曲)

只是考大學的要求要我交2-4首作品,我實在不知道程度要達到那裡?是要交出像sonata 那樣的作品?最少包含兩三種器樂的那種作曲?還是怎樣呢?

實在沒有任何概念和頭緒,請教老師解答了,謝謝!

composer 提到...

回 chen。其實您只要盡可能把作品寫好交出去即可,一般也不會限制考生最好要多好,但最好是結構完整,有對比性段落的作品。sonata 是大學部的主修課程的內容,所以不用寫到那麼複雜。三段體算是比較完整的曲式,時間若足夠,可先以從這種曲式為目標。但也可參考孟德爾頌「無言歌」或蕭邦前奏曲,寫一些短而精緻的曲子都很不錯。若會寫無調性的曲子亦可。鋼琴曲應該一定要有,都寫鋼琴也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