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都是教作曲與相關理論,內容與方法差很多

許多人以為不同老師教授同樣的科目,內容應該是會大同小異 ,然而實際上卻完全不是如此,因為同樣的音樂理論科目, 相似的課程綱要,內容卻是可深可淺。以和聲學為例,有的老師只傳授簡化成摘要式的教條(許多專門教授升大學樂理考試的老師會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少數老師則有能力延伸至音樂其他層面的內容(如素材與和聲的關 係、句法與和聲的關係、曲式與和聲的關係等)。此外,每個老師教導學生實踐理論的方法也非常不一樣, 許多老師強調「紙上談兵」與寫考題的能力, 僅有少數老師會強調和聲應用在創作上的方法。再者,每本課本能提供的內容也不相同,有些課本寫得太簡要,純粹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有些則有龐大的樂譜範例去說明和聲在音樂中的應用方式。基本上,中文教材的和聲學課本絕大部分都不夠周全(翻譯書除外),但若完全不用書籍,只是用筆記來上課,那麼要拿來用在創作上,就更加困難了

呈上,和聲學的教科書有很多種,國內外音樂系最常用的外文和聲學教科書有兩本:Tonal Harmony 與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這兩本書是國內外公認非常好的和聲教科書,但仍然各有其優缺點,Tonal Harmony 架構很清楚 ,解釋也非常系統化,但細節與譜例對於學習作曲者而言,仍然顯得不足,較難讓學習者從多種作品範例中了解各種實務上的應用細節;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則是架構雖清楚,但由於陳述的方式旁徵博引,對於初學者而言,若沒有合適的師資引導,則其所要傳遞的核心的概念可能難以被理解。其中,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 是出自理論家 Schenker 的弟子之手,裡頭有許多 Schnkererian Analysis 的符號標記,一些沒學過 Schenkerian Analysis 樂曲分析方法的音樂理論老師,對於書中的概念往往會一知半解,說明起來就更不清楚了,所以許多國內有使用國外和聲學書籍來上課的老師,本身沒有學過 Schenkerian Analysis 的老師,大多傾向用 Tonal Harmony 來進行教學了,因為國內音樂系所比較少開設 Schenkerian Analysis 課程,國外音樂院的 Schenkerian Analysis 則屬於「音樂理論主修生」的專業必修課程,非「作曲主修生」的必修課程 (在國外音樂院中,理論、作曲是兩個不同主修;國內則理論與作曲合併為一個主修,國內音樂系理論作曲畢業者,到了國外通常選擇作曲主修,所以不一定會修音樂理論的進階課程,因此許多作曲博士並沒有修 Schenkerian Analysis )。簡言之,作曲主修者也不一定有機會修這種進階的理論課,然而,很多音樂的科目其實是息息相關的,授課老師需要懂很多東西,否則只是照本宣科,自己沒有全懂,自然也難以讓學生將音樂理論融會貫通。這不意味學作曲要學 Schenkerian Analysis,而是身為一個優秀的音樂理論教師,需要有廣博的音樂理論知識,也需要有豐富的音樂創作經驗與教學經驗,才能更精確的將這些理論解釋得更透徹。換句話說,一個優秀的作曲家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作曲老師,因為若沒辦有辦法把作曲技巧、和聲技巧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學生仍很難有效率的學習,尤其對於非科班考生而言,起步已經比別人慢,因此更需要系統化、具體化的練習方法,才有辦法短期內達到一定的音樂創作水平。

從另一方面看來,學習和聲理論若是以應用音樂 、配樂創作為學習目標,而非只以樂理考試為目的,則需有不同的學習方式才能有效學習與深入學習。由於多數傳統的樂理或作曲老師僅注重和聲學考試的「解題」技巧,但卻沒辦法說清楚和聲在調性音樂作曲上的應用方法,或所傳授的知識也常僅限於十八世紀聖詠合唱曲的風格,鮮少延伸至十九世紀的半音和聲技巧、或二十世紀一些特殊的和聲用法,當然更不會有晚近一些應用音樂作曲家使用的一些較少出現在古典音樂中、卻極具戲劇性的和聲語法。以下面筆者的這個遊戲配樂案例而言,裡頭包含了兩種半音和聲的技巧,前半段的半音和聲(20秒處)並不會在古典音樂的教科書中出現,此技巧是來自當代配樂大師 Hans Zimmer 配樂作品出現的半音和聲技巧,聽起來很有新鮮感與戲劇張力,當然也不會出現在一般和聲學老師的授課內容中。後半段的反向級進的半音和聲技巧(43 秒處)則來自古典音樂作曲家常用的半音和聲技巧 ,雖然是老套且有一個規則存在,然而這些特殊的手法,卻也完全不會出現在一般以考試為目的的和聲學教材中,音樂系大班課和聲學老師通常也不會教你這些技術,一則因為學校大班課的進度通常為了配合學生的整體程度而並沒辦法教得深入,一則可能因為授課老師自己可能也沒有深入研究因此更不會告訴你如何記憶這些古代就已經流傳下來的特殊半音和聲技巧。




換句話說,除了正規的和聲課本內容之外,其實還有許多有趣而有效的和聲進行值得學習。然而,在觀念上,有些老師會認為和聲無定則,只要通曉功能和聲的概念、以及熟悉四聲部寫作的常用規則即可,沒有必要去記憶特定的和聲 pattern。筆者則比較持不同的想法,認為「功能和聲」的概念,有如基本的文法, 只懂得文法,沒有豐富的詞藻,則很難寫出文情並茂的文章。就音樂創作而言,這些詞藻可以是來自前人已經留下的有效的和聲 pattern。此外, 對於應用音樂而言,創作的效率更是一件重要的事,光靠靈感與鍵盤上笨拙的實驗、以及粗淺的和聲概念,若只是要創作出很普通的應用音樂不會有問題, 但要創作出與眾不同的作品, 會變成非常困難而耗時 。 功能和聲的架構之外,有許多來自聲部導進所產生的一些非常有效的和弦連接方式, 這類特殊的和弦連接方式常會需要仰賴記憶,才能成為作曲家可用的音樂詞彙之一,卻往往不在學校和聲學課程中被提及,也不在一般考試導向的和聲學課程中 。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授課內容的深度、與練習方法的設計會大幅影響學習成效之外,學習者常常誤以為上了和聲學就會寫曲子,其實這得看看你跟怎樣的老師上哪種層次的和聲學、 授課老師有沒有特殊的方法讓你熟悉一些和聲進行方式,以及你自己對於和聲運用的能力有多少期許。如果你的自我期許只是跟其他流行歌曲、或一些和聲上豪無特色的配樂一樣,那麼便宜行事也許可以,但倘若你的期望不只這些,而是想讓自己的音樂動人又與眾不同,那麼就真的要慎選自己的老師。

總而言之,同樣的音樂的科目名稱,授課者教學的內容與教學的方法,會大為影響學習成效,人文藝術領域的課程尤其如此。然而選擇作曲老師往往比選擇鋼琴老師更為困難,鋼琴上個一兩堂課,就會知道老師的教學方法是否適合自己,但作曲與音樂理論需要循序漸進,光是上一兩次課,初學者往往仍然無法知道老師葫蘆理賣得什麼藥,有時可能真的得全憑運氣與緣份了,一旦跟錯了老師,要換老師也往往已失先機,為時已晚,因為不太可能再從頭重練重學,有的人也會認為是炒冷飯,更沒機會重新走過一次這樣的訓練流程。在筆者的作曲與音樂理論學習過程中, 學校的教授們雖然不見得是用很有系統方法去教授和聲課程,但卻推薦了一些非常好的書, 其中一本就是 Harmony and Voice Leading,另外也包含一些非常老舊、絕版的和聲書籍如 George Rochberg (1971-1977) 的 chromatic harmony,儘管 Rochberg文字敘述比較艱澀,但這本書的半音和聲的範例非常有趣而豐富。Tonal Harmony 以及其二十世紀和聲的內容,則提供了非常系統化的和聲概念,也讓我在解釋和聲概念上,可以更為清楚。在國外念博士班的同時,筆者遇到很不錯的音樂理論教授,跟隨他學了一年的 Schenkerian Analysis,也經由他的課程而有機會讀了不錯的宣克分析的教科書 Analysis of Tonal Music - A Schenkerian Approach,繪製了很多宣克樂曲分析圖,算是獲益良多。說起來,能在學習和聲學的初期,就提早接觸到這些資料,也有機會統整這些資料,也算是好運氣吧。這些教材內容經過筆者多年研究與整合 ,早已納入筆者的教學內容當中, 再者,由於體會到要將和聲知識轉換成創作技術,鍵盤上的功夫不能少,所以近幾年我陸續整理了一些有效的和聲進行,也開始要求作曲學生在鍵盤上練習這些技巧,其中也包含在轉調技巧與作品當中的落實之方法,這些方法與一般純粹為了作曲升學考試而練習的鍵盤轉調公式或鍵盤和聲並不相同,而是一系列非常特別而獨特的訓練方法與和聲設計的概念,藉以結合聲部導進的和弦(voice-leading chord) 與結構和聲(structural chord),使得和聲的內容可以更為多變卻不突兀,也得以使轉調的過程可以更為順暢。教科書中往往只能闡述轉調的概念與方法,卻沒有提供很有效的練習方法及創作上與其他音樂元素之間的關聯,使得大多數的學習者雖理解了概念,卻在實作設計過渡段落時,顯得不自然或過於突兀,有效的作曲教學仍必須設計系統化的練習方法,才能提升學生在作品中設計轉調與過度段落的能力,筆者則是從長期思考如何藉由鍵盤即興來輔助創作的過程中、以及大量分析古代及當代的調性音樂作品、大量閱讀和聲理論相關書冊中,得到一些創作上與教學上關於轉調手法與練習方法的體悟,因此近幾年自己的帶的作曲學生,如果有認真上課,其實都算是運氣好,因為可以省去許多摸索的時間,就可讓作品的和聲語彙豐富許多,在轉調與半音和聲的設計上也會沒有障礙,而這些獨特的練習方法,是屬於頗為個人化的經驗傳承,教科書裡頭也不會有。

音樂的學習往往包含太多「個人化」的經驗傳遞, 作曲的學習也是如此,並非靠著教科書就能學得通,練習的方法往往是很重要的關鍵,而每個老師能掌握的內容與練習方法的有效性也不相同,偏偏初學的學生往往無法真正知道老師有料還是無料,或者上過學校的大班課,才知道原來學校的內容跟一些校外個別老師授課的內容細節與教學方法差很多,因此筆者有一些舊的學生在考上碩士班、或大學部音樂系作曲組之後,雖然學校有相同科目的大班課及個別課,還願意回頭來上我這裡的課,往往就是因為經過了實際上課比較之後,得到結論是我們這裡的個別課,學習上更有效率與深度。當然也常有一些來 Learnmusic 面談的學生,只是想探聽我們怎麼幫學生準備考試或申請國外學校,然後私底下又找更便宜的老師來上同樣的科目,表面上很像很聰明,其實是因小失大,因為音樂理論的基本訓練,將深深影響日後創作的能力,過了這個打基礎的學習階段,要重新回頭大概也沒機會了。因此師生有時候真的很看緣份!

總和以上所述,找尋作曲師資,需要了解這幾點:

(1) 同樣是教這些課程項目,內容跟深度差很多,因此光看課程名稱或課程綱要,並無法了解實際上課的內容與方法。

(2) 就算用相同的課本,優秀的老師老師會知道如何用這些基本教材來進行深入講解,也會延伸說明如何結合書上的理論落實到真實的寫作中。

(3) 一個負責任的作曲老師會不吝分享許多實際的應用範例與實作技巧,因為這個部分也涉及老師個人多年的經驗,甚至有時並非系統化的教科書知識卻又是極為有效作曲技巧,因此老師願意分享個人經驗,會是學生的福氣與緣份。

(4) 優秀的音樂理論教師需要有廣博而深入的音樂理論知識,也需要有豐富的音樂創作經驗與教學經驗,才能更精確的將這些理論解釋得更透徹。然而,一個優秀的作曲家卻不一定是一個優秀的作曲老師,因為若沒辦有辦法把作曲技巧、和聲技巧以更系統化的方式傳達給學生,學生仍很難有效率的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