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日 星期二

給非音樂系的考生:各校共同科目(學科)考試項目概要

常有網友來電詢問本中心所提供的課程,但又沒弄清楚自己該上哪些課程。在此特別做簡要說明。

音樂碩士班考試科目分為術科(主修科目)、學科(共同科目)兩大項,術科佔分較重。

主修的部分:樂器主修要考樂器、音樂學主修要考音樂學導論、音樂教育主修要考音樂教育導論,其中,音樂學、音樂教育的主修科目,通常自行研讀為最經濟的辦法。


學科部分:音樂方面的學科,主要包含樂理(和聲、對位、樂曲分析)及中西音樂史。分述如下:


  • 樂理部分:目前有些學校不考和聲與對位,但卻又非年年如此。臺北藝術大學只考樂曲分析(含和聲分析),但不考四聲部和聲寫作;臺大音樂學組則往年只考簡單的樂曲分析與樂理。交大自 96 年度以後停考和聲、對位,但 99 年度卻又出現 18 世紀對位寫作題目。台灣藝術大學往年不考和聲四部寫作,但 100 年度卻又出現和聲四部寫作。其他學校,如東吳、輔大、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市立臺北教育大學都要考和聲、對位、樂曲分析。簡言之,多數學校都要考和聲、對位、樂曲分析,不考和聲、對位的學校,也不見得下年度的考試不考和聲、對位。
  • 音樂史部分:不考音樂史的學校,僅有東海大學(音樂史不計入入學分數,但檢定不合格者,要補修學分)、交通大學(合併在音樂常識測驗中,但佔分很少)。其他學校都要考中、西音樂史,若有機會上大班課音樂史,則可以省下許多自己整理資料的時間。最佳的音樂史課程首推北藝大的盧文雅老師、東吳的劉岠渭老師,過去他們都有為考生開設大班課,但必須透過私底下詢問才能得知開課狀況。若無機會上大班課音樂史,也可以自己研讀,書目在本網站已經列出。(PS:考研究所的音樂史應該是由音樂學主修的人來教課,因為他們對於音樂的歷史有長期的關注與研究,有些音樂理論老師也宣稱自己能上音樂史,其實學生可能只是花冤枉錢而已,因為術業有專攻,雖然音樂系的同學都修過音樂史,但大部分的人都只是上上課、考考試拿學分而已,並不是去真正理解或研究音樂史,因此找音樂理論老師上音樂史,不如同學們自己讀書可能還比較能理解音樂史的內容。)

筆者的看法,和聲、對位、樂曲分析原本就是音樂系必修科目,就經濟效益而言,考生雖有可能針對某幾校的特殊案例,而選擇性的準備,但考題往往是相互關連的,尤其是樂曲分析包含了和聲分析,若沒學過和聲學四部寫作,則分析和聲或調性往往會來不及反應、或解讀錯誤。此外,考試有時多少靠一點運氣,考不考得上也決定於當年的考生有哪些人,因此多考幾間,才是比較佳的選擇。再者,非音樂系考生,把這些過去沒學過的科目補起來,本來就有必要,因為音樂的訓練本來就不是一種短期填鴨教育。除非你的考試主修科目,就只有一間有招生,剛好這間又不考傳統的和聲、對位、樂曲分析,則倒是可以採取重點式地準備,例如有些考生要考交大多媒體表演組、或電腦音樂組,依照往年考題看來,和聲、對位或樂曲分析、音樂史的準備,都可以蜻蜓點水式準備。臺大音樂學組考生,雖然樂理部分也算簡單,也非傳統的和聲、對位、樂曲分析的考法,但若這些科目一起準備,則可同時多考其他學校的音樂學組,以增加錄取機率。

建議各位考生可以多參考網路上的考生心得分享,瞭解較佳的學習過程。本網站轉貼了一些案例,非常值得各位參考。


沒有留言: